连日来,“北极圈惊现极端高温”“救救北极熊”等消息在社交媒体圈霸屏,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再次引发人们热议。因为全球变暖态势,北半球的温度持续攀升,高温天气导致北极圈的冰川不断融化。数据显示,过去40年里,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岌岌可危。
与此同时,在居民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以极地旅游为代表的高端旅游产业迎来蓬勃发展之势,南北极旅游人次持续攀升。2017年,中国登陆南极的游客人数接近5300人次,十年时间里增长超50倍。脆弱的极地生态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
资深极地保护专家、野声地球教育创始人姚松乔在接受执惠专访时表示,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和整体温度的升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状,政府、企业、旅行者都应当将环境保护上升到一个新高度。
北极“高烧”背后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NSIDC)8月2日公布的一份北极圈报告显示,世界多个国家今年已接连出现历史高温。7月17日,芬兰图尔库的气温达到33.3摄氏度,这是自1914年以来的记录到的当地最高气温。而据7月16日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机场披露的报告显示,当地温度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32.4摄氏度。
极端天气加剧北极圈海冰融化。数据显示,2018年7月,北极圈冰川覆盖面积约为822万平方公里,比1981年到2010年的长期平均冰川覆盖面积低125万平方公里,仅仅比2012年7月最低值高55万平方公里。而根据德国海冰门户平台的统计,南极和北极在2016年年初的海冰面积就已经创下了38年以来卫星记录的新低。
资深极地保护专家、野声地球教育创始人 姚松乔
姚松乔对执惠表示,极地是受全球气侯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地方,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升高一摄氏度,南北极的温度将升高5-7摄氏度,表现十分明显。尽管极地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是人类日常生活当中产生的碳排放,对整个全球气候产生了影响,其中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极地的生态系统。
美国政府此前发布的《气候科学特别报告》亦显示,人类活动尤其温室气体排放“极有可能”是自20世纪中叶开始观察到的全球变暖现象的主因,这一可能性在95%以上。如果不大幅减排,到2100年,全球年平均气温相较于工业化时期前可能增长5摄氏度甚至更高。
极地气候攀升,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区域内的生物。以北极为例,日渐融化的冰盖使得北极熊很难满足自身所需的能量。有研究认为,北极冰盖的融化会阻碍北极熊捕获海豹、鱼等多种食物。随着冰川消融,海冰变薄,风和洋流会使得其在海平面上漂移得更快。北极熊必须走得更快或者更久才能保持在相同的位置以捕捉并食用猎物,而这会使得他们消耗比捕捉食物更多的能量。
科学家认为,如果北极熊继续按照目前的状态生活而无法满足能量需求,在未来四十年内,正在下降的北极熊数量可能会继续减少30%以上。而受到影响的不仅仅是北极熊,还有海洋食物链从浮游生物到海豹的整个食物系统。南北极作为全球气候的调节器,南北极的升温也会引发更多的极端气候天气,并且导致全球海平面的上升。
而另一方面,随着人类极地旅游活动的增多,旅游与环保之间的权衡与取舍问题,也引发诸多讨论。
旅游与环保如何平衡?
据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17-2018年期间,共计有41996名游客通过提供岸上活动的邮轮公司从海上抵达南极,与去年相比涨幅达到16%,其中,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客源国,占全球南极游客总人数的16%。十年时间里,我国南极旅游人数从2008年不到100人次上升至2017年近5300人次,增长超50倍!
与此同时,北极目的地也迎来显著增长。据俄罗斯政府数据显示,中国游客是俄罗斯北极地区最大的消费群体,2016年在芬兰拉普兰地区,中国游客的过夜入住率达92%,创历史记录。在挪威、冰岛这些国家,每年接待的中国游客数量增长50%-100%。
姚松乔认为,极地游客增长主要是受居民消费升级影响,人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但是人数的增长也在考验极地环境的承载力。过度的旅游,对任何一个地方来讲,都是资源的消耗和消费,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好生态环境,才是重中之重。
诚然,旅游业作为一把“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又不可避免给当地环境带来影响。
有研究显示,人类在南北极的旅游活动已引发极地地区区域性的土壤与植被被污染、野生动物受扰等问题。频繁的船舶和航空器的活动,不仅会造成燃油泄漏的几率,同时扰动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甚至引发野生动物生理功能的改变。这些都给极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和潜在影响。
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南北极这片净土,如何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仍是摆在国际社会上的一道难题。
姚松乔表示,旅游要建立在环保的前提之上。整个旅游行业,包括游客在极地旅游的观念都需要改变,都应该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来。极地旅游不是打卡消费,最重要的是要有非常强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要有责任心。她认为,极地旅游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的过程,去过极地的人都应该成为一个环保使者,把极地旅游变成一件有益于环境保护的事情。
在姚松乔看来,旅游的体验和经历跟外在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旅游一定要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开展,如果破坏了自然环境,整体行业的健康发展将会受到影响。“中国的旅游行业,不管是旅行社还是引导者,都需要加强自己的素养,加强专业培训,注重安全和环保,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这样才能把极地旅游的伤害和影响降至最小。”
极地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
南北极具有的独特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其生态旅游具有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一旦生态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必将受到极大威胁。
姚松乔对执惠表示,应该从三个层面加强极地保护:
首先是政府层面。姚松乔认为,政府的政策制定与规则引导必不可少。相应的政策法规出台,不仅使政府管理有法可依,企业发展也有章可循,还能对旅行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姚松乔表示,目前大部分南北极服务公司专业程度还不够,特别是专业人员比较缺乏,整个行业还需要专业性的培训跟教育。政府方面在专业性和安全性上,应该多一些指引和要求,对环境安全、环境管理问题进行积极引导。
其次是企业层面。姚松乔认为,传统的旅游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想的更多的可能是如何让游客进行消费。但在极地旅游方面,企业要换一种心态,不能完全是一种消费心理,而是要思考怎样把体验做到极致,这种体验可能包括教育或文化,甚至包括对身心的影响。如果企业关注的还是“买买买”,那么极地旅游就会变成一种消费行为,一种以掠夺截取资源为主的消费行为。
姚松乔表示,在极地这种生态本身就很脆弱的地方, 标榜极地生态资源消费类的行为应该尽量减少。她认为,企业在设计旅游产品时,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角度出发,应该去思考怎样设计独特体验的产品。
最后是旅行者层面。姚松乔表示,很多旅行者在行前对南北极并没有太多了解。游客环保行为的发生需要一个长久的、习惯性的改变,需要更多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在极地旅游时应该怎么做,从极地游回来以后又该怎么做,如何把极地之旅作为个人环保意识的开端。所以,行前包括行中,做一些功课十分必要。旅行者要带着一种敬畏的态度去了解和学习极地丰富的自然生态。
在姚松乔看来,探索极地时,同时也是在探索自己的内心,并且能坚定地去进行自然保护。执惠了解到,野声在带领青少年探索南极时,是以科学考察的方式进行,其旨在针对青少年,用系统的自然课程引导其加入和支持环保事业,用创新的方式解决环境问题。
8月31日,由中国旅游协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共同主办,执惠承办,以“敬畏与使命”为主题的《2018第二届中国极地旅游论坛》将在京举办。姚松乔将出席本次论坛,并带来更多关于极地旅游环境保护与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与分享。
beat·365(中国) - 官方网站!